中工网评论员 张雪
“是太阳大还是月亮大?”“天王盖地虎,下一句是什么?”“《战狼》当中吴京一共打出了多少发子弹?”……据近日上海新闻广播等媒体报道,这些无厘头的问题竟然成为不少乘客打网约车的必答题,而且无论怎么回答,司机都会表示“匹配失败,订单取消”。面对乘客的不满和投诉,司机会称是“公司规定的”,再以双方协商不一致为由,向平台申诉以摆脱“拒载”投诉。
打个网约车,还要像谍战剧里密探接头一样“对暗号”?从媒体报道来看,这背后的隐情其实比较复杂——这种情况大都出现在一口价、特惠车等超低价订单中,对于司机来说,这类订单性价比相对较低,若遇上堵车等情况,还有可能亏钱;但若直接拒载,司机不仅会被平台扣钱、下调评分等,后续接单也会受到影响。于是,一些司机只能出此下策,以“双方协商不一致”的理由取消订单,规避平台的处罚。
然而,这么做对乘客来说,显然不太友好,还可能引发乘客的不满甚至纠纷。从“长治久安”的角度看,这种现象反映出的网约车司机的营收困境,其实更值得关注。有媒体此前的报道显示,在价格更低的特惠订单中,平台的抽成比例与普通订单无异,而且在开启“一口价”“特惠价”等接单模式后,司机会长时间接不到普通订单,还要自行承担堵车、走错路等超出预估的成本。所以,对乘客来说方便又实惠的“一口价”网约车,对司机来说并不划算甚至是吃亏。
近年来,网约车行业竞争激烈,不少平台都在尝试用更优惠的价格吸引乘客。这倒也无可厚非,但具体怎么优惠、优惠的成本由谁来担,应该做好平衡,不能过于简单粗暴。而且,“低价竞争”并非长久之计,类似“对暗号”的情况多了,人们搭乘网约车的体验差了,势必影响平台企业甚至整个网约车行业的发展。
对于“暗号拒载”乱象,平台不应视而不见。要从源头出发,正视司机的劳动价值,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定价模型。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应对,避免网约车行业陷入“低价竞争”的恶性循环。如此,才能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,让司机体面劳动,让乘客安心出行。
利好优配-利好优配官网-证券配资网-正规实盘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